欢迎访问市政和园林局网站
  1. 本站支持IPV6
  2. 繁体
当前位置:首页 / 工作动态

读懂园林系列 | 太湖山水间的近代园林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10:46    浏览次数:【字号:默认 特大

  太湖的水,映过千年烟波;鼋头渚的园林,藏着近代江南的心事。在这里,山不争高,水不言深;一座座近代园林像散落湖岸的诗篇,写着隐逸,写着兴业,写着风骨与浪漫。

  今日,让我们一园一境,听听他们的故事。

  鼋头渚,是充山西麓伸入梅梁湖的一支石脉崖头,明末清初无锡人王永积编著的《锡山景物略·卷之五》所列“独山门·鼋头渚”条目称:“更有一巨石,直瞰湖中,如鼋头然,因呼为鼋头渚”。

  1916年冬至1936年秋,杨翰西耗资20万银元在鼋头渚建横云山庄,后改名横云公园,开无锡在太湖之滨改私园为公园先例。新中国成立后,1950年代,横云公园易名鼋头渚公园,后又将太湖别墅、陈家花园、郑园等近代园林并入公园主体范围。1982年,以国务院公布太湖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契机,将原由郊区大浮公社管辖的鼋头渚大队划归园林,为将鼋头渚公园扩展为风景区拉开了序幕。2012年10月29日,鼋头渚风景区被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其覆盖范围东起犊山大坝、十里芳堤、鼋渚路、山水东路沿线,西到湖中三山岛(又名乌龟山、箬帽山)西缘,北自管社山(又名北犊山)北麓及环湖路,南至宝界山(又名朱山、琴山)南麓一带,中有独山(又名中犊山)、充山(又名南犊山)和鹿顶山。在其范围内,有10多座近代园林,鼋头渚遂成为近代园林的集聚地。

  壹·茹经堂

  位置:宝界桥南麓琴山北坡,临五里湖。

  园主:唐文治

  年代:1935年

  国学大师唐文治,原籍江苏太仓,1912年定居无锡。当过清农工部尚书,商部侍郎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)起,任上海南洋大学(今交通大学)校长15年。他在无锡创办国学专修馆,为地方培养了很多人才。1934年春,唐文治七十寿辰,门人太仓胡粹士、无锡张贡九等发起,在鼋头渚琴山北麓,建筑茹经堂纪念。唐文治以“茹经”为号,这里便让“读经”“守静”成为湖畔节奏。堂因山起,水绕堂明,以“读书修德”为旨凭一室书香,安置山水气度,让心境与风景,同修、同澄。

  抗战时期,一群避难学生在此夜读,烛火点点,惊扰了山中夜鸟。有人问:“乱世读书何用?”一位青年答:“书是灯,灯不灭,人心不乱。”多年后,他们中有人成为教育家、有人成为工程师。茹经堂不仅是园林建筑,更是纪念“唐文治”学术与教育精神的场所。它承载了“学问”“教化”“人文”三重维度。

  贰·横云山庄

  位置:鼋头渚西北侧的太湖岸边

  面积:湖岸面积4公顷,山地面积约60亩

  园主:杨翰西

  年代:1916–1936

  类型:湖畔别墅园林

  1916起购地营建,至1930年代逐步完善,为近代私家湖滨别墅开端。横云山庄的造园风格是“藏—启—展”的近代造园节奏,借山藏境。自北式门楼“太湖佳绝处”入,移步换景,先藏后露,终以灯塔定睛湖天。如太湖给出的第一个深呼吸——先静,再露,含蓄中自成天地。樱堤与长春桥如玉带分景,“藕花深处”以小见大;涵虚亭六角攒尖,坐观万象得天全;澄澜堂居形胜处,框取“天然图画”。

  主人杨翰西为无锡实业名贤,仕而不骄,商而守德。据载,山庄建成那年,杨翰西写句子:“横云不碍天,人在湖山心自远。”世局变幻,湖山长青,留下一份江南工商人的从容气度。

  叁·广福寺

  位置:鼋头渚充山片区,戊辰亭东上坡,近“鼋渚春涛/万浪卷雪”之间

  复建:量如和尚(杨翰西捐地助迁)

  始建:南北朝,民国重修

  广福寺,山在背,湖在前,隐于林麓、临于水光,晨钟暮鼓,回荡湖间松风,在山水的浩渺里,递来一点明心的空灵。游人步上斜径,从“看景”转为“听心”。

  据传寺中老和尚有句口头禅:“福从心起。”日寇侵吴时,有商贾来此心灰意冷求占卜。老和尚递一张纸,上书四字——“守仁得福”商贾读罢平心,后献资赈饥民。寺中梁上至今供奉一枚刻“福心”木牌,据说是对那段善行的无声纪念。

  肆·太湖别墅

  位置:鼋头渚片区临湖别墅群之一

  园主:王心如

  年代:1927

  类型:中西合璧别墅园林

  依充山脊线铺排,齐眉路串联高下。核心“七十二峰山馆”前揽湖中七十二峰,后枕假山七十二峰——“对景—对数”相映成趣。万方楼因地抬叠,“下望上是楼”,以尺度驯服壮阔。靠湖设院,植松成林,露台揽湖,回廊取风。

  万浪桥压水取势,内外两重水面一静一动,构成近代园林罕见的“亲水—御水”双重语法。

  王心如,银行家,审美精雅,倡导“新式湖居生活”。夏夜湖风,王宅露台上曾设中西合奏的雅集。湖光、提琴、昆曲声与月色同在。那一刻,无锡与世界相连,太湖与现代相遇。

  伍·小蓬莱山馆

  位置:中犊山片区,面向三山(太湖仙岛一线)

  面积:约8000㎡,建筑(含醉乐堂等)约12间

  园主:荣鄂生

  年代:1929

  小蓬莱山馆位于中犊山岛上,有醉乐堂、观旭楼等共十二间,约8000平方米。不求体量,只求意象,借三山仙意于太湖烟波。立一轩,收湖天万顷;抬一眼,得峰影如诗。山馆体现“湖山见海、园中见境”的美学。以“山水”“建筑”“日常”三重关系为轴,构成一种“隐于山水、居于幽处”的生活方式。建造上结合山势与太湖水意,“借水为境、借山为骨”的园林模式。

  民国风雨,湖心孤岛。主人荣鄂生偶披氅衣,在松下煮茶、看云、写诗以一座山馆与尘世划一道柔和的界。当时常与书画圈、文人相往来——他认为园不求大,只求心安。在太湖水中央的中犊山建“小蓬莱”,其本义是:“尘世风雨不止,我自觅一方精神小天地。”他不是要逃避世界,而是给自己找一个可以思考世界的地方。相传1948年蒋介石、宋美龄曾在此啜茗并手植桂树。

  陆·陈家花园

  位置:充山隐秀处

  园主:陈仲言

  面积:1983年改建后的面积为11公顷

  年代:1924-1928

  类型:别墅园林

  陈家花园又名若圃:清幽有致,庭院深深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由无锡实业家陈仲言沿山借湖营建的近代别墅园林。以小尺度空间折射太湖大景,巧借山势与水意,体现”园以载道、景以会心“的近代审美。陈仲言投身金融,亦重教育。园中曾设书舍,青年苦读于湖风石阶间,立志“修身以世”湖边的竹,见证过江南青年的信念与彷徨。

  柒·郑园

  位置:湖山真意处

  园主:郑明山

  年代:1931

  类型:别墅园林

  1931 年郑明山构园,就高地取势,临湖借景,洞石峰与山体结合。约百亩的山地园林洞壑假山与轩亭曲桥层层推进。1983 年并入景区整合为“湖山真意”,以大地景观重述近代私园的空间骨架。

  郑氏为书香绅族,坚守“读书立身”“德厚兴家”。家训碑文曾载:“家国未安,何以安身。”江南士绅的风骨,静静立于湖山之间。

  捌·管社山庄(杨家祠堂及墓园)

  位置:管社山庄

  园主:杨翰西

  建造:1916

  沿着管社山庄的湖岸拾梯而上,掩映林间便是杨家祠堂与墓园。祠堂砖瓦掩岚,碑文长松蔽影。这里不只是家族纪念地,更是一段时代的侧影:从官宦到实业,从风景领主到岁月守望者。登山入园,石砌墓墙上刘海粟所书大字“云在双松”。云兄碑文中记载:“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、实业家杨味云(1868-1948)诗塚。”

  杨氏后辈每逢年节必来祭扫,必诵家训:“勤俭、厚德、泽乡里。”有一段隐秘的往事:抗战物资短缺,有官员劝杨家囤货牟利,杨氏族长却在祠堂立誓:“家业百年,不为乱世添祸。”遂开放仓粮接济乡邻。祠旁老杉与湖光作证,这是江南民族工商业的良心与担当。

  玖·管社山庄(万顷堂)

  位置:管社山(又称“北犊山”),与中犊山隔水相望,处太湖与蠡湖交汇“二门”要地

  造园者:杨翰西及无锡乡绅

  年代:1915

  万顷堂为近代太湖湾开发“第一景”。1990年代纳入园林部门,后由鼋头渚管辖整修。堂前“对三山、揽万顷波”,登临观湖视角与鼋头渚相媲美;传袁世凯二子袁寒云题联赞其胜,“几席三山,万顷波涛疑海上,湖天一阁,重阳风雨是江南。”成为万顷堂的“镇堂句”。

  湖光里的精神,鼋头渚的园林不是单纯的风景,它们是近代江南士绅的精神地图——有仕途归隐的洒脱,有富而不骄的节操,有国难前的担当。有诗与酒,也有学与义。山色依旧,湖水依旧,那些烛火、诗声、誓言与家国情怀,仍在太湖风里回响。

  当你再来鼋头渚,请慢一点,听听湖岸的风:那不是风,那是时代在说话。

公众号

智能问答

智能问答

无锡普法

无锡普法

返回顶部

返回顶部